35年如一日專注于建筑結構抗震研究及教學,一項項結構抗震新技術從他及其團隊手中誕生;積極致力于將最新的抗震研究成果應用于工程實際,為國家一批重大工程建設保駕護航;堅持走抗震研究的國際化合作之路,帶領團隊將中國的結構抗震研究推向國際舞臺,培養了大批學子(包括公司總經理張坦賢博士等)成為了行業技術精英……
新科院士呂西林:同濟大學培養的第一位工學博士,汶川地震后第四天就到達救災一線
日期:2019年11月22日 10:31:56 作者:樊麗萍
剛剛,64歲的同濟大學教授呂西林當選2019年中國工程院新科院士。 不少學界人士聽聞這一消息后的第一反應是:實至名歸。事實上,1985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至今,呂西林教授一直行走在工程抗震研究的最前沿。 呂西林長期從事結構抗震領域的研究,在結構抗震防災新技術、復雜高層建筑結構抗震、建筑物移位改造技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工作。他發明的“組合消能減震支撐新體系”,成功應用于2010年世博會重大工程、汶川地震后恢復重建工程和國家校舍抗震安全工程;他長期致力于復雜高層建筑抗震分析、性能評估與設計理論的研究,相關成果為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世博園中國館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最近幾年,呂西林領銜的團隊還在建筑物移位改造方面有新的技術成果,目前已在上海音樂廳等多項建筑物移位工程中得到應用。
在今年新當選院士之前,呂西林于2017年4月7日榮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頒發的“紐馬克獎”。紐馬克獎由美國工程力學與結構工程評選委員會評選、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每年頒發一次,每次在全球范圍內遴選一名在結構工程與工程力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是一項具有國際聲望的個人學術成就獎。在此之前,他還榮獲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公開資料顯示,呂西林,1955年1月生,籍貫為陜西省岐山縣。1974年9月—1979年8月,就讀于西安冶金建筑學院(現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工民建專業。1979年的9月,呂西林來到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我國工程抗震著名專家朱伯龍教授。 1985年2月7日,同濟大學授予博士研究生呂西林工學博士學位——這件事當時還作為新聞上了報紙。原來,呂西林是同濟大學建校后培養的第一名工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砌塊房屋抗震能力分析及其數學模型識別》所研究的課題,是當時國際上工程抗震的重要方向之一,且在國外尚未有成熟的研究成果。 從1984年底留在同濟任教至今,已悠悠三十五載。同濟土木系科薪火相傳、不斷進取、成果輩出。
2014年,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舉行“慶祝同濟大學土木系科成立100周年大會”。呂西林深情回憶,他“浸沐在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氛圍里,見證了(土木工程學院)飛速發展”。他記得,1979年入學時,系里只有二十幾位研究生。而這一年,學院在讀研究生已達兩千多名。在人才培養不斷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學院的科研與創新實力也與日俱增。 呂西林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他不僅學術成果斐然,且學界不少人士提及呂西林,都會憶及當年汶川大地震的驚險救災場景。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4天,由呂西林擔任領隊的同濟大學專家組6人作為國家建設部派出的“房屋應急評估專家組”,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 時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所長的呂西林在5月16日到達成都后,根據國家住建部和四川省建設廳的總體安排,直接深入到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在為期一周的時間內,他們先后在廣元市、青川縣、蒼溪縣等地,對受震房屋進行震害評估。 當時,這批同濟派出的專家年齡都在50歲上下,每個人都自帶帳篷。按照他們的說法,“災區不缺壯勞力,30歲以下的年輕人缺乏經驗,我們去,能快速判斷工程設施的安全性,有了專家的指導,相信救災效率將大大提高。” 就在這次抗震救災工作結束返滬后不久,2008年7月,文匯報刊登的一篇報道,講述了呂西林出席一次座談會,結合此次在災區看到的真實情況,披露了國內抗震標準“過山車”的現象。在這次學術會議上,呂西林以汶川地震災區之一的廣元市蒼溪縣為例,稱發現了一些“不為太多人知曉的怪現象”:該縣建筑的抗震設防標準于近20年間經歷了大起大落——1989年規范以前按7度設防,1990年之后變為不設防,到了2001年規范以后僅按6度設防。由于汶川地震的烈度為8至11度,而汶川、北川、什邡、都江堰、青川等地區的設防標準僅為7度,這是造成災區房屋大量倒塌的重要原因。呂西林當時還展示了一張中國歷史地震分布圖(1900-2005)。翔實的數據再一次警醒人們,城市建筑面臨的地震威脅遠大于想象。他直陳,“過高的設防標準會帶來工程造價的提高和不必要的浪費,但抗震設防標準的制定要科學且具有連續性。” 熟悉呂西林的都人都知道,他對學術研究一絲不茍,且說話很“直”。這些年來,他屢屢有真知灼見見諸報端,談問題實事求是。 比如,城市近年來不斷“長高”,各種先鋒建筑陸續出現,但誰來為超常規建筑安全“做擔保”就成了一個問題。呂西林有一次參加學術座談會時深入剖析:如果今后有越來越多的“另類”建筑需要組織專家會審,不僅專家要忙得團團轉,而且還會出現人為的偏差。有些專家對抗震新技術了解得多,喜歡使用新技術、新方法,那么在面對一個創意建筑作品時,他會投出通過票;而一些相對保守的專家,可能就投反對票。由此,一些創意之作在接受抗震安全審查過程中,完全有可能因為意見不統一而遭扼殺。他由此呼吁,對于超常規設計建筑,審查制度應該跟進。 他還透露,在當年世博園中國館施工前,為了充分論證這一創意之作的抗震安全,很多結構專家煞費苦心。他審查專家之一,“論證過程花了我整整9個月的時間。” 抗震研究、要防患于未然。我國是多地震國家,減輕地震災害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按照呂西林的看法,經過50多年發展,我國在地震工程領域的研究已躋身國際前列。他所在的同濟大學,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具有四座振動臺的多功能振動臺陣試驗系統。在土木工程防災,尤其是抗震試驗研究上,多功能振動臺被業內視為“令人艷羨的科研利器”。 呂西林認為,在地震工程研究領域,以國際合作來應對地震災害這一全球性問題已是大勢所趨。為此,他近年來積極推動國際學術合作。 2015年,在上海發布“科創22條”后不久,同濟大學就組建地震工程國際聯合實驗室,開出“15萬元起薪招聘國際博士后”,加大引智力度。充分利用政策紅利、釋放科研潛力,出任聯合實驗室主任的呂西林當時在接受文匯報采訪時還介紹,對接“科創22條”,科研經費的投入將不斷優化——今后將允許把更多的經費“用在人頭”上。由此,聯合實驗室將在震后可恢復功能的土木和基礎設施工程、重大建筑工程防震減災等5個前沿專業領域向全球招攬才,并給國際博士后和博士生都提供了與國際接軌的待遇,其中,對博士生將實行免學費并提供6萬元獎學金的資助。
憑借著在結構動力試驗、高層結構抗震與振動控制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工作以及在地震工程領域對人才培養與重大工程技術支撐做出的杰出貢獻, 2017年,呂西林獲得由美國工程力學學會和美國結構工程學會評選、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頒發的“紐馬克獎”。這一年獲獎人總計42人,其中39名學者來自美國、2名學者分別來自英國和奧地利、他是唯一獲獎的中國學者。 “我們唯有勇敢地肩負起再創輝煌的歷史責任,才能不負厚望。”呂西林總是這樣和師生們共勉。身為高校教師,他希望自己“愛崗敬業,啟發教學,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努力培養出更多的知識、人格、能力全面發展的卓越人才”;身為科研工作者,他總是要求自己,“嚴謹誠實、不圖虛名、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理論聯系實際,轉化科研成果,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提供堅實的支撐。 ” |